小時候,父母用了兩三年的時間,教會了我們說話。
為了我們吐字清晰,一遍又一遍的教,從來沒有不耐煩。
為人父母之後,我們又是不厭其煩的教孩子說話。
可是,當我們年老的時候,卻要學會閉嘴,這是兒女教給我們的,心裡好苦。
許姨現在獨居,每到週末,兒媳婦會帶著孫子孫女來老家吃飯,這也是許姨最累最高興的一天。
許姨的女兒離她家也不遠,可喜的是,女兒和兒媳婦非常要好,像親姐妹一樣。
許姨是個愛說話愛叨叨的人,但是,她發現,她說的話,越來越沒人聽,越來越沒人重視。以自己的生活經驗,說的話都應該有哲理性,年輕人應該聽啊。
許姨的兒子是個小老闆,家裡不缺錢,所以,兒媳婦就不用上班,專門照顧孩子和老人。
每當看到兒媳婦送孩子們上學回來以後,打開電視,吃著瓜子,喝著茶水的時候,許姨就想起打工的女兒,忙碌的兒子。
許姨對兒媳婦說:「廚房裡的地面都髒了,你也不去擦擦。」
開始的時候,兒媳婦會到廚房看一下,也沒看見髒啊,便接著坐下看電視。再後來,許姨再說話,兒媳婦就當沒聽見。
看見兒媳婦閒著,心裡也是很難受的
孫子孫女喜歡吃油餅,兒媳婦不自己做,她到外面去買。
許姨把這事兒告訴了兒子,兒子只對她說:你不要管太多,我們有我們的生活方式
許姨還發現,她和兒媳婦還能說上話,兒子每天忙一早出晚歸,跟本沒空理她。
就算回家吃飯,也是進門一句媽,吃完飯拍拍屁股走人。
許姨想到了女兒的勞累,便去女兒小住幾天
女婿是大貨車司機,經常不在家。
女兒在公司是會計,還要送孩子上學,又是輔導孩子作業,週末還要到哥哥公司做帳,忙啊。
許姨給女兒收拾了兩天屋子,屋子才整潔起來。
她又給女兒包包子,包餃子,忙的不亦樂乎。
女婿假日回來,滿身疲憊,一躺下沙發就睡覺了,女兒倒好洗腳水,小心意意的給他洗腳。
許姨看著心疼女兒呀,她生氣的說:「你還給他洗腳,你這麼累誰管過?」
女兒說:「媽,我們事兒你不要管,少說話。」
許姨又生氣又心疼,把這事兒還告訴兒媳婦了。
兒媳婦說:「你也見過我給你兒子洗腳,怎麼不心疼我呢?以後啊,少管事兒,少說話。」
「女兒、兒媳婦都讓她少說話。」難道老人家說的話就沒有道理嗎?為什麼兒女們不聽?
真正讓許姨感到說話沒用的是一件大事
許姨和她的妯娌大嫂多年不和,許姨有一兒一女,她那重男輕女的大嫂生了三個女兒。
大哥大嫂疼侄子勝過疼自己女兒,這個許姨很清楚。
大嫂雖然疼侄子,但並不尊重侄子他媽(許姨),後來,許姨和大嫂吵了一架,互不理睬,也沒擋住人家疼侄子。
去年,大哥病逝,許姨知道兒子和他大伯的感情,所以,對兒子發下話來:可以回老家辦理喪事,但是,不能當兒子承重。
兒子答應了她,但不讓她回老家,怕她太勞累。
等兒子女兒給伯伯辦完喪事以後,女兒才告訴她,伯伯的一切,哥哥都是按照兒子的標準來做的,一切開支都是哥哥花的錢,村里人都說哥哥做的好呢。
許姨沉默了,她知道自己說什麼兒子也不會聽,女兒也不聽,兒媳婦也不聽,自己還說什麼勁呢?
以後,得學會閉嘴了。
人老了,不要對兒女們指手畫腳了,他們有自己的做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