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女,我們總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希望父母能夠一碗水端平。
但是,等到為人父母,我們才知道,對所有孩子都不偏心,都一視同仁,真的很難。
別先著急否認,主要是這種偏心是無意識的,因為孩子的性格、處事各方面都不同,總有討喜和不討喜的。
而父母,就算為每個孩子都付出很多,老了也未必都能收穫孝順。
老李夫婦一共有3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年輕的時候雖然苦了一點,但是之後條件在慢慢改善,孩子們也都各自成家,老兩口就等著頤養天年了。
但是老李的老頭,突然間突發腦溢血去世了,家裡就剩下了老李一個人,孤零零的,再加上年紀大了,所以老李就想去孩子們家住。
所以老李就召開了家庭會議,在會上小女兒就主動說要養老母親,但是老李直接拒絕,老李心裡是有想法的,家裡面兩個兒子,卻要住女兒家,這外人不得戳兩個兒子的脊樑骨。
於是老李就決定先去大兒子家住半年,之後再去二兒子家住半年,這樣還可以幫著兒子家裡面做些家務。
老李想的是挺好,但是一到兒子家,卻發現事情就不是那樣,雖然兒子家條件好,但是在家注意的太多,什麼要自己洗衣服,飯還要自己做。
平時看起來溫順的兒媳婦,現在也經常說一些有的沒的,點著老李,後來老李去二兒子家住,發現二兒子也是這樣。
後來老李只能去女兒家,老李不想去女兒家還有一個原因是,小女兒是超生生的,當時家裡面為了她罰了好多錢,所以吃了很多的苦,老李其實從小就不太待見小女兒。
後來老李沒有辦法,只能去投奔女兒了,到了女兒家後,雖然沒有在兒子家那樣的生活條件,但是女兒女婿對老李非常好,有什麼好吃的都會盡著讓老李先吃,每天在家待著都十分的開心。
其實無論家裡面有幾個孩子,在父母老了之後,最孝順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看的出來。
孝順的孩子往往都是很熱心,經常喜歡樂於助人,不會太計較個人的得失,有了什麼好東西,會樂於和朋友分享。
他們對朋友或者兄弟姐妹都很好,對於父母就更加不會袖手旁觀,等到父母老了,需要幫助時,這樣的孩子一定不是袖手旁觀。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教導,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寵溺孩子
每個父母都想把世間最美好的東西,都給孩子,也害怕孩子受到一點點傷害,父母對孩子好是天性。
但是父母一定要記住的是,對孩子好,一定要有個度,超過了那個度,就叫做溺愛,有一句話說的好,慣子如殺子。
過度溺愛孩子會讓孩子缺乏獨立意識,生活中和思想上都會依賴父母,完全沒有自己的思想,對於以後的生活還是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
溺愛孩子還會讓孩子經不起挫折和打擊,沒有擔當,一遇到點小事就會崩潰。
2、對孩子要平等
無論家裡面有幾個孩子,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要平等的對待,千萬不可以差別對待,因為被忽視的孩子會形成自卑的個性,被偏愛的孩子就會有恃無恐。
3、不要包庇孩子
作為父母要賞罰分明,做錯事就要為此做出相應的代價,不可以認為孩子小,就可以忽視,所有的習慣都是從小的時候養出來的。
最正確的父母育兒觀是,生孩子養孩子不是為了養老,而是為了能夠參與到一個生命的生長,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生命和青春的延續,那就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