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親情血濃於水,可是有的時候兩者之間的關係,真的不是由血緣來決定的。
有的時候,往往是跟你關係最近的人,越是傷害的你最深。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來往,而在這些所有的關係當中,和我們關係最親近和最微妙的關係莫過於就是親戚之間的來往了。
說白了,就是有些親戚我們是可以長時間的,也就是一直的來往下去;而有的親戚我們更多的時候還是要敬而遠之,甚至於一輩子都不要來往,因為和這樣的親戚在一起,只會給我們的心裡面添堵。
那麼如何正確的處理好我們和親戚之間的關係?
就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最要緊的事情, 尤其是我們人到50歲以後,在經歷過人生的滄桑和風雨洗禮之後,更要慎重的處理和和親戚之間的關係。
因為人到中年,我們會更加的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同時正確的處理好和親戚之間的關係,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家庭等等帶來更多的更多的益處。
人到50歲以後,這3種親戚就不要再來往了,只會讓自己寒心和難受
一.不知道感恩的親戚,就不要來往了
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做人就應該是這樣的,畢竟在我們最為困難的時候,別人伸手拉了我們一把,那麼我們就應該時刻牢記在自己的心裡面,等到機會合適的時候,再想方設法的去報答別人。
那麼親戚之間也應該是如此, 雖然說親戚之間的互相幫忙是應該的,但是親戚之間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社會交往法則的,而我們有的親戚就是這樣,求別人幫忙的時候,滿嘴的仁義道德,事情過後就是把別人的好處忘得是一乾二淨。
社區的張大爺有個遠方親戚,親戚的家境就比較的貧窮,好在親戚的孩子非常的努力和用功,最後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學,親戚非常的高興,但是面對高額的學費一籌莫展,最後找到了張大爺,張大爺義不容辭的就承包了孩子4年的學費。
可以說,張大爺的舉動真的是救人於危難之中,後來親戚的孩子大學畢業了,到了機關單位工作,最後還當上了部門的小領導,有一次張大爺有事需要找親戚幫忙,就特地帶上了禮品去找親戚。
親戚和張大爺見面,一陣寒暄過後,親戚更多的是不提當年的張大爺的鼎力相助,而是一個勁兒的大訴苦水,說自己怎麼這麼困難,反正就是不想幫忙,也不給出主意。
人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有的人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輝煌,更多的是和別人的幫助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就不能過河拆橋,不懂得感恩。
人到中年,就要少管別人的「閒事」,真正的過好自己的日子,尤其是對於那些不知道感恩的親戚,我們就要敬而遠之,和他們在一起,只會讓我們寒心和難受。
二.「勢利眼」的親戚,就不要來往了
俗話說:「當你沒錢的時候,你啥也不是」,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的現實,親戚之間也是由此,有的親戚覺得自己現在風光無限,就更多的看不起那些窮親戚。
按理說親戚之間,不應該分什麼「三六九等」, 畢竟大家這種親戚關係的結合,更多的是一種血緣關係和親情的維繫,不應該摻雜著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
但是我們有的親戚,更多的就是對待那些和自己身份對等的親戚一個樣,和自己身份不對等的親戚又是一個樣,真正的把這個「勢利眼」表現的是淋漓盡致。
有的時候親戚有困難了,他們不但不會伸出援手幫助,更多的還會冷嘲熱諷,甚至於是落井下石,因此人到中年,就不要和「勢利眼」的親戚來往了,因為這樣的親戚總是看不起我們,我們為什麼又要「自尋欺辱」呢?
人到中年,就要學會正確的取捨,什麼人該親近,什麼人該遠離,我們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人可以沒有錢,但是人不能沒有做人的尊嚴和底線,和一個不知道尊重別人的親戚來往,只會讓我們越來越寒心和難受。
三.重利益輕感情的親戚,就不要來往
人在利益面前,很難抵抗住自己的「誘惑」,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種本能,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但是在利益面前,我們更多的還是要以親情為重,畢竟金錢可以買來所有的東西,但是唯獨買不來感情方面的東西。
親戚之間,本身就應該是感情維繫的一種親情,那自然就應該是以感情為主,但是我們有的親戚就不是這樣,在他們的眼裡面,利益大於所有一切的東西,說白了他們只認錢,其他的一概不認。
人到50歲以後,本身就應該淡薄名利,不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因此對於那種視利益為一切的親戚,就不要過多的來往,常言道:「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人到中年,更多的時候還是要以親情為重,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對於那些只認錢不認人的親戚,我們就不要和他們有過多的交往,和他們交往的時間長了,只會讓我們越來越寒心和難受。
人到50歲後,就要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和真諦,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嘻嘻哈哈的過下去,這樣做不僅僅只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於人生的一種無形的「踐踏」。
所以說,人到50歲後,對於這3種親戚:不知道感恩的親戚、「勢利眼」的親戚、重利益輕感情的親戚等,就不要再來往了。
和他們交往,我們不會有任何的益處,反而會讓自己不好過和受到傷害,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明白,與人交好並不一定非要血緣關係,對你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