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飯的人,都很好

幸福的家,離不開熱氣騰騰的廚房。

01、會做飯的人,熱情慷慨。

汪曾祺說:「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這話不假。

生活中不難發現,會做飯的人,往往更受人歡迎,他們熱情、慷慨、善良且有創造力,他們對待親近的人,充滿溫暖、愛。

1934年,梁實秋謀得教學主任一職,但課多錢少,經濟窘迫。

那時,胡適經常邀請梁實秋到家中做客,請他吃飯。

梁實秋第一次去胡適家的時候,胡適家做了個他愛吃的「一品鍋」。

「一個大鐵鍋,口徑二三尺,熱騰騰地端上來,裡面還在滾沸。

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還有蘿蔔、青菜,味道好極。」

那道菜文火慢燉,色香俱全,令梁實秋終身難忘,而那一頓頓家宴,也幫助梁實秋度過了困頓時期。

都說認識一個會做飯的朋友,是件美事。

與他們交朋友,雖然很多時候不像「流水知音」,更像「酒肉朋友」,

但彼此在飯食之間坦誠相待,每一道菜都是真摯的關心,濃濃的情誼。

會做飯的人,最值得深交。

02、會做飯的人,生活熱情。

許多人十分樂意和熱愛做飯的人相處,因為一個「食商」高的人,生活一定會是有滋有味的。

與他們相處,會恍然覺得,生活原來這般富有情趣,探身於一餐一飯之間,哪怕再堅硬的時光,也變得柔軟了。

擅長做飯的人,一定會安排好生活。

他們一絲不苟地對待每一樣食材,在做好、吃好每頓飯的過程中,充滿了他們對生活極致的敬意和熱愛。

蘇軾一生仕途波折,屢次被貶,但他善於苦中作樂,奔波失意時,總能在美食找到慰藉。

經「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蘇軾很窮,沒有錢買美食,就買當時沒人吃,但很便宜的豬肉來吃: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他還親自下廚,享受做菜的樂趣,著名的《豬肉頌》便是這樣來的: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每一句詩,流露出的不是憤懣與煎熬,而是在浮沉歲月裡,對生活愈加溫柔、安寧。

東坡肉、東坡羹、東坡肘子、東坡豆腐……他鼓搗出來的菜餚味香而色美,與詩作一同流傳千古,那份對生活的熱情,至今令人動容。

03、會做飯的人,家庭溫馨。

表叔,總被大家笑稱為「家庭主夫」,他欣然接受。

表叔熱衷於挑選食材,再把它們做成一頓頓熱乎乎的飯菜,呈現在飯桌上。

哪怕在陰雨的周末,很多人會選擇拿起手機點外賣,表叔則會換上雨鞋撐起雨傘,

去超市買來新鮮的蔬菜水果,做一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他把所有對家人的溫柔與關心,都揉進了一蔬一飯,一湯一菜裡。

有一回,在他們家聚餐,他為大家準備了滿桌的美食,色香味俱全。

菜已上桌,表叔卻驚呼:紅燒魚上面撒點香菜會更好看,更好​​吃。說完便出門買去了。

一盤沒有撒香菜的紅燒魚,其實亦是美味,根本無傷大雅,但對於表叔來說,

這樣的小遺憾便是對口腹的委屈,是對家人的敷衍,是對生活的將就。

就如愛做飯的汪曾祺先生曾說:

「看看那些璧綠生青的、新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

而最大的樂趣還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興,盤盤見底。」

幸福的家,離不開一個熱氣騰騰的廚房。

等千帆過盡,風景看遍,許多人才漸漸明白:

原來生活,就是升起火來過日子,一屋子熱氣,才是一個家最美的狀態。

會做飯的人,有一個有趣的靈魂,既能沾滿煙火氣,也能詩意地生活。

在廚房這一片小小天地,不管是什麼食材,在他們手下,都能有萬千變化,化身成為美味佳餚,撫慰賓客們的心和胃。

遇見一位願意親自下廚的朋友,已經十分難得,待熱騰騰的飯菜上桌後,彼此一起吃肉、暢談,共同享受小半天的輕鬆愉悅,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往後餘生,願與能吃到一起的人並肩,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意趣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