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孝順的子女,父母往往越不喜歡?答案真實又扎心

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在家裡最受寵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最不孝順;而從小不被待見的那個,則是最孝順、心疼父母的?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不同。就算是一個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性格上也會千差萬別,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孝順程度不同。

有這樣一個家庭,他家裡面有三個兒子,四個女兒,但是對於年邁的老人來說,最受他們寵愛的就是最小的女兒和最大的兒子了,或許是因為長子是第一個孩子吧,所以對他特別的上心。

但是老人家對於他的大女兒卻總是一副不像是他親生孩子的樣子,有時候孩子哪裡不舒服,家裡大人也不怎麼管她。

在大女兒還小的時候,有一天發了高燒,家裡沒有人注意到,孩子就這樣燒到了天亮,最後耳朵燒聾了,雖然這個女孩她的爸爸媽媽並沒有很在意她的耳朵,但是她長大之後卻並沒有怨恨父母。

老人年輕的時候經常帶著大兒子和小女兒出門,走到路口街坊鄰居們都會開玩笑說讓這兩個孩子在爸媽老了以後好好照顧自己的父母,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老人真的年紀大了,但是他這個大兒子卻是一天都不願意過來照顧,而且這個大兒子作為老大,並沒有做好一個榜樣作用,他已經那麼大了,卻還不能自己獨立賺錢,還要去爸媽家裡蹭飯。

老人生病了,住院之後就不見了大兒子的身影,為老人端茶遞水的一直都是他的大女兒,雖然說他的耳朵已經聽不見了,但是她依舊每天在醫院照顧。

按照我們料想的劇情發展,老人肯定會後悔,小時候對她這個大女兒不好,但是事實卻是老人依舊會對他的大女兒發脾氣,而且還動不動就提他的大兒子,不知道老人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他的這個兒子根本就不疼他。

這種現象其實是很普遍的,當事人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但其實在旁觀者眼裡,內心其實是很替那個低聲下氣的大女兒感到憤怒的。

因為他們從小不被父母疼愛,也不懂得如何油嘴滑舌去討父母的歡心,而那些從小就被疼愛的孩子他們懂得怎樣投其所好去圓過自己的錯誤。

按理說,更孝順的子女,父母應該更喜歡,其實不然,家庭心理學研究發現,家裡面最孝順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最不喜歡的那一個,如何理解這種現象呢?

自我心理期望落差

研究發現,家庭中最孝順的孩子,往往也是最善良,最老實,最乖巧的孩子,自然也是對家庭,對父母付出最多的孩子。

我們常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毫無保留的,而子女對父母孝順也應是理所當然,不求回報的。

道理是這樣的,可做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付出程度與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成正比。

所以,就算父母可以公平、公正的對待每個孩子,付出更多的子女也會認為自己不被偏愛,這就是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失望,自我心理落差大造成的。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出在子女身上,我們要做的是擺正自己的心態,正確理解孝順的真正含義,明白這是我們回報父母的一種方式,而非交易。

我們不需要向父母索求任何東西,也不要認為付出的多了就理應得到相應的補償或者得到比別人多一份的關心。

其實,對於父母來說,尤其是子女多的,真的可能一碗水難以端平,但是也不要太偏心,畢竟都是自己的孩子,如果鬧得太僵了,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並且這樣還有可能導致兄弟姐妹之間感情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