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孝順老人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人們的思想還停留在父母養了孩子,孩子大了就要養父母的思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兒女在父母老的時候,都會盡贍養義務。
在很多家庭會出現一種現象,父母老了之後,子女不願意給父母養老。
有的子女缺乏一顆孝順的心,把父母當成累贅;有的子女太忙,無暇照顧自己的父母;
有的子女願意給父母錢養老,卻不願意接父母同住。
我曾經詢問過三個不願意接父母同住的子女,問他們的真實想法。
一人嫌棄自己的母親太過邋遢,接她同住的話自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收拾家裡;
一個說自己的母親跟老婆不和,接母親同住自己的婚姻可能就完了;
另一個則告訴我,他的爸爸臥病在床多年,需要人24小時在床前伺候,自己需要上班沒空,只好把父親送到養老院委託護工照顧。
那麼,到底父母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兒女才願意接父母同住呢?
我奶奶今年72歲了,身體一直很硬朗。從68歲那年起,奶奶就跟我爸爸同住。
奶奶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搶著要把她接走照顧。
由於我哥給奶奶添了曾孫女,讓奶奶感到無比高興,便選擇住在我家看著曾孫女長大。
在一次閒聊的時候,奶奶無比感歎,跟我說出了自己的感悟:「我最近才想明白,為什麼我會過得比很多老人都要幸福。如果父母可以做到3點,兒女也會爭著給他們養老的。」
1、 有一筆可觀的養老錢
奶奶曾經在二伯家住了一段時間,離開的時候,二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拉著奶奶的手不讓她走,還跟去接她的我跟哥哥吵了一架。
二伯不捨得奶奶,不是因為孝順,而是因為他還沒弄到奶奶手裡的銀行卡。
據奶奶所說,爺爺去世前,把家裡的拆遷款做了劃分,留了三分之一給奶奶作為養老錢,大概有三十多萬。
奶奶每個月都有退休金,錢也存在了那張卡裡。
而二伯和二伯母收入不高,花銷卻比較大,經常入不敷出。
二堂哥又即將結婚,他們擔心拿不出給兒子買房的錢,便打起了我奶奶的主意。
奶奶在二伯家居住的那段時間,二伯母無數次跟她哭窮,拐彎抹角地暗示她交出存摺。
奶奶忍無可忍,打電話給我媽訴苦,於是我媽便派了我哥和我去接奶奶。
手裡有錢,是養老的王道之路。老人手裡有錢,就可以自己支付自己的開支,不需要兒女額外掏錢養活,這樣子兒女就不會把老人當成累贅。
老人手裡有錢,還可以貼補家用,幫兒女緩解經濟壓力,自然會受到兒女歡迎。
在此,我想建議一下老人們,除非你老到不能動的那一步,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存款尤其是退休金交給兒女使用。
2、 身體健康
奶奶告訴我,老人身體健康,有兩個好處。
一個是不需要兒女花太長時間與精力伺候。
俗話說久病床有無孝子,就算兒女再孝順,也無法忍受二十四小時無間斷伺候父母的日子。
更何況,不少老人在生病後脾氣也會變差,會莫名其妙地沖兒女發火,讓兒女更加難受。
奶奶的身體極好,能吃能喝,沾枕即睡,不晚睡不晚起。
每天吃完早餐,就會跑到公園練習太極拳,跟其他老人嘮嗑,然後順便買菜回家。
就算是去醫院體檢,也不需要人陪同。奶奶學習能力極強,不僅會乘坐地鐵和電梯,還會網購。因此,她很少讓我們操心。
另一個是身體好的老人能給兒女幫忙。
老人身體好,不僅可以自理生活,還可以幫兒子做些事情。
兒女需要上班,無暇處理家務,有老人在可以少很多後顧之憂;
兒女在上班,無暇去接送孩子上下學,讓孩子自己去上學又擔心其安全,有老人在就可以放寬了心;
兒女沒時間做飯,又不想吃外賣,廚藝好的老人自然更受歡迎。
我媽之所以對奶奶那麼好,原因很簡單。
我哥和我都是奶奶一手帶到12歲的,直到我們上了初中。
平時,奶奶或準備好晚餐,根據我們的口味做菜,因此,我媽最討厭吃外賣,還想跟奶奶學廚藝。
保持良好的體魄,經常鍛煉身體,這也是老人需要注意的事情。
身體是一個人過得如意的基礎,再有錢,也不夠一場疾病花銷的;再有錢,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也足以把人擊垮。
3、 對待子女一視同仁。
三個兒子搶著給奶奶養老,兩個女兒也搶著接奶奶走。
每年到了十月份,我大姑必然會接走奶奶,帶她去北京等地旅遊,小住一段時間。
在大姑家居住期間,奶奶與大姑爺和大姑的婆婆相處得很是愉快。
小姑每年會去探望奶奶兩次,給奶奶帶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衣物到藥品應有盡有。
大姑和小姑特別感謝奶奶:「媽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即使家裡再困難,即使我們主動提出輟學養家,她都沒有答應我們。為了供我(大姑)讀書,媽跑到親戚家又跪又磕頭地借錢。要不是她,我現在根本不可能過得這麼幸福。」
因此,我們為了自己的晚年著想,也一定要做好上述3點,這樣你的晚年才不會太過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