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越乾淨,越富貴

什麼是家?

古人云:「家,居也;家下有豕,肥也。」

豕,就是豬的意思。在從前,人們生存困難,生產水準低,因此房子裡有豬,那就是幸福的事。

想想,家裡有豬,若是不愛乾淨,這日子就沒有辦法過了。

如果你想過富貴的生活,那就在家庭致富的同時,努力改變家庭的環境吧。

01

老人乾淨,有福氣。

如果你用心觀察,你會發現很多有老人的家庭裡,有老人氣味。

一方面是老人年紀了,洗澡的次數可能比較少,導致渾身有汗的味道;

一方面是老人行動不方便,對於洗洗刷刷的事情,做得不夠到位。

身為子女,發現家裡有老人味道,不要嫌棄,而是思考自己該如何做。關懷老人,就是孝道。

根據《禮記》記載,晚輩每五天要幫老年父母洗澡一次,三天幫父母洗頭一次。

在舉行慶典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清洗乾淨。

家人渾身散發氣味,這是對靈魂的不尊重。

老人乾淨,體現了多種好福氣:老人身體健康,自己能夠自己洗澡,洗衣服,甚至能做家務;

老人得到了子女的關照,生活很舒心。

中年人,不要把老人生病,不講究作為藉口哦,對老人罵罵咧咧。

若是子孫勤快,就算老人躺著,每天要換洗,也能處理好「氣味」的問題。

多為老人做點什麼,才沒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02

房子乾淨,有財氣。

古人云:「財不入臟門,福不潤濁人。」

錢財真的不會到髒兮兮的地方嗎?也許很多人不信。

看古人的一種賺錢養家的方式,我們就會明白,乾淨和財富的關係了。

司馬光在洛陽定居的時候,發現很多大戶人家,都修建了園林。園林每天都有人打掃,花草有人修理。

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一些較大的庭園,就變成景點了。來看花的人,要給守門的家僕小費。

家僕把小費收集起來,一半給主人,一半算是自己的辛苦費。

到了明清期間,上海、蘇州等地,園林很多。有些人家,子孫不會經營家業,導致生活困難。

不過,子孫可以靠園林,能收取許多參觀者的門票費,也能保證衣食無憂。

現如今,一些較大的園林,變成了真正的景區,門票費是不少的。

不管什麼時代,園林的乾淨整齊程度,和參觀者的人數,是成正比的。

對於沒有園子的家庭來說,房屋保持乾淨,也和財富有直接聯繫。

畢竟,房子乾淨了,待客就容易了,累積的人脈更多。

房子乾淨了,人就住著舒服,能夠更好地休息,來日就更好的精神去賺錢。

03

心靈乾淨,有靜氣。

看過一句話:「心裡很髒的人,看什麼都是髒的。」

為什麼很多家庭,總是吵吵鬧鬧。從表面看,是嘴巴不乾淨,對誰都要衝幾句,貶損的話要冒出來。

從根源來看,是因為心靈太髒了,看不到人的優點,發現不了家庭的幸福。

比方說,孩子上學,考了八十分。父母火冒三丈,認為孩子太不爭氣了,最近一定是在偷懶,搗蛋。

父親也認為,是母親偷懶,沒有教育好孩子。

母親也很委屈,反駁父親,為什麼男人不能管孩子?

事實上,孩子所在的班級,八十分就是最高分;孩子曾經只能拿七十分,現在進步了十分。這些優點,父母都看不到。

清掃心靈的垃圾,就能心平氣和地說話,也能看見家人的優點。

鼓勵比抱怨多,肯定比否定多,笑容比仇視多,接納比反駁多……這樣的家庭,就算不富有,也能開心過日子。

再說說司馬光,他和妻子結婚多年,都沒有小孩。妻子主張,納妾,但是他卻拒絕了。

有一天,妻子找來一個年輕女子。司馬光見狀,對子女說:「我夫人不在的時候,你離我遠一點。」

司馬光也寫了《訓儉示康》,表面上是教育養子,其實是給大家庭上了一課。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之類的句子,就是指明,要戒除內心的雜念,不要被歪風陋習污染了。

看誰都順眼,想什麼都喜樂,家庭和諧而靜美。

04

飯碗乾淨,有風氣。

太多的家庭,把子孫寵壞了,吃什麼都行,吃不完就丟掉。

也有很多大人,吃吃喝喝之中,把家業揮霍掉了。

因而,要保持家庭長期富裕,就得管好一日三餐。一粒米,一碗水,都得來不易。

北宋的蘇遼,被公認為美食家。但是他煮飯的水平,卻不咋樣。

他被貶黃州的時候,日子很苦。為了確保一家人的開銷,他帶頭種田。

有一天,他舂米,熬粥,但是粥沒有熟透,吃起來如同「嚼蝨子」。飯菜難吃,但是家人都吃完了。

多年後,有人問他的兒子蘇過、蘇邁,蘇遼的廚藝如何,他們相視一笑,不做太多評價。

別看到蘇遼寫的美食文章,就以為他是鋪張浪費,生活條件多好。

他和家人,多半在苦中作樂,也在簡單中尋找幸福。

一家人,都不挑三揀四,飯碗乾淨了,家風就傳下去了。

05

詩曰:「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所謂富貴,就是帶著一顆平常心,過平常的日子,不炫耀,不奢侈,不攀比,不鬆懈。

到了衣食無憂的年代,更重視提升生活的品質,保持生活的質樸,這是家裡的正能量,也是家業的傳承。

每天都花那麼一點時間,打掃家庭,污垢少了,福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