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陪伴,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最近遇到很多媽媽在後台傾訴一個問題:暑假裡孩子沒有學習意願,每天作業都要爸爸媽媽來催。

關於孩子的學習,很多時候,媽媽們的感受是,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當中,感覺孩子學習是為了父母學習,而不是為自己學習。

相信這是很多媽媽特別苦惱的事兒,當然也是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也是免不了跟在孩子的身後不停地催促,不停地嘮叨;

甚至恨不得24小時在孩子腦門上安個監控,天天盯著。

但是,所有這些舉動,都是效果甚微。

到底有沒有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

那我們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形成自主、自律的學習能力呢?

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是一個系統過程。

我們需要點燃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去激發孩子的學習自主性。

學習的內驅力有多重要?

我們知道,假如孩子沒有內驅力,是做不了學霸。

孩子的學習如果只靠媽媽的監督力,那最後極有可能淪為學渣。

如果,沒去點燃孩子的內驅力,你花錢補習、24小時無縫對接監管,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

學習的內驅力到底有多重要?就像我們平時開車,如果希望這輛車的性能好,那麼發動機的性能就要足夠的好。

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其實就相當於孩子學習生涯的發動機。

學習的內驅力,對我們所有的孩子來講,最重要的就是他要有意願和動力。

我們很多家長平時經常去嘮叨、說教、催促,找各種學習資料,蒐集各種學習方法,報各種輔導班補習班,但是你發現收效甚微。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不願意。不願意這件事情,就說明他沒有內在動力。

培養內驅力的黃金公式

學習內驅力=多巴胺+勝任感+聯結感。

只要照著公式做,點燃孩子的內驅力比你想像的簡單。那麼具體怎麼做?

我們先說學習的多巴胺是什麼?

多巴胺就是學習這個事情要好玩,越好玩分泌的多巴胺越多,我就越想做。

你想想孩子為什麼喜歡打遊戲,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那我們怎麼辦呢?

我們就要讓學習也變得好玩。我們要在玩兒裡面學,在生活裡面學,讓孩子真的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這樣孩子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這個尤其在孩子剛剛接觸學習的時候更加重要。

勝任感是什麼呢?

勝任感也是形成內驅力的兩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具體指孩子的自主感和成就感。

就是學習這件事情我能做得好,我能勝任。

這裡的勝任感有個度需要把握:根據你自己孩子的情況,是較合理的任務。

就是不能太簡單,太簡單就做起來沒意思;也不能太難,讓孩子望而生畏,會覺得自己可能永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但如果碰到確實有難度的,怎麼辦?秘訣就是,教孩子學會分解任務,慢慢孩子就有了自主感。

比如一篇課文太長了,那我們就可以把它分解成幾個小段,分段去完成。

這樣每完成一步,孩子就會覺得,「原來我可以做到。」孩子就很有成就,這種成就感會讓孩子越來越願意去接受和完成挑戰。

最後說說什麼是聯結感?

聯結感就是孩子在家在父母心裡是被無條件接納的歸屬感。

聯結感對我們每個人來講都是特別重要的,如果孩子在家裡,感受到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一個有足夠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孩子,情緒會更穩定,會把更多的能量用在自我成長上面,而不是在一個惶惶不安的狀態之下。

孩子和父母的聯結感其實非常重要,父母要做的,就是盡量不要一涉及學習的問題,你就情緒失控,衝孩子發火吼叫。

你想自己平時都母慈子孝的,怎麼一到學習,這種聯結感就消失了呢?

你一發火,就會扼殺孩子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所以,為了孩子的內驅力,再難你也要忍住不讓自己失控。

給孩子營造的學習環境是:學習這件事兒好玩兒,我能做好,我能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裡去做這件事兒。

當你試著去努力,不再是碎碎念的24小時監管,你就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內驅力不斷地良性循環的環境。

總的來說,幫助孩子形成學習內驅力最核心的是:要幫助孩子去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去確認他們自己內在的能力,讓他們相信「我能行」,「我可以」,「我是一個能夠通過努力,去達成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標的孩子」。

有了這樣的自我認知之後,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會去主動付出努力,形成自主、自律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