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自律非常重要。
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自律的孩子並不是天生的,一個自律的孩子的養成,縱然有孩子自己的原因,而其背後的家庭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01 父母是高度自律的家庭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會朝著什麼樣學。
不自律的家長很難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試想如果我們小時候,一個吸煙酗酒通宵打麻將的大人,反覆對你說:「你要多看點書」、 「你怎麼就知道玩」……這樣的「言教」對孩子來說,毫無說服力。
家長是孩子學習的一面鏡子,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行為缺少基本的自控力,孩子極有可能有樣學樣。
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02 對孩子信任和放手的家庭
對孩子充分信任,父母捨得對孩子放手,孩子才有機會自己做主,才能體會到自我管理的樂趣,才能形成自律的內在動力。
有個朋友,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在家裡裝上了攝影機,只要她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孩子在家裡的一舉一動,發現孩子偷懶,她就會在手機這頭吼上一嗓子,孩子又乖乖地坐回書桌前。
剛開始,她洋洋得意,覺得終於找到了一個大神器,可以24小時無死角地督促孩子,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在她看不到的時候偷懶。
直到有一天,她去接孩子的時候,老師把她留下談了話。
老師說,她家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學習的自覺性很差,上課經常走神,需要老師多次提醒,一個班那麼多孩子,老師不可能只盯著一個孩子。
她很生氣,孩子怎麼會這樣,她可是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在家一刻都不敢放鬆,孩子在她眼皮子底下還是很聽話的。
後來,一個同學家長提醒了她:你是不是管孩子管太嚴了,他什麼事都要聽你的,自己從來做不了主?
那天晚上,為了孩子的問題,她跟老公談到半夜,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撤銷家裡的攝影機,給孩子自主權。
那段日子很難熬,她怕自己一放手孩子就像脫韁的野馬,更是自由散漫了,她努力地忍,忍著不催孩子,忍著不盯著孩子寫作業,忍著讓孩子自己做一些決定。
一個月下來,她發現孩子沒有變得更差,反而有了一定的積極性,玩到一定的時間,不用自己催,自己會去寫作業。作業不用自己反覆檢查修改,也沒有多少錯誤。
那一刻,她覺得輕鬆了很多。
03 制定規則並遵守的家庭
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好管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控制不住自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比如看電視、吃糖果……通常情況下,孩子是不會有「我只能看一會電視」或「糖果我只能吃一顆」這種想法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助制定規矩了。
比如,每天吃糖果只能吃一顆;想看電視每天只能看15分鐘等等。
規矩既然制定了,就要嚴格執行,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耍賴或是哭鬧妥協。
通過制定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規則,讓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內。
讓孩子知道,有了規則就要執行,慢慢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習慣了。任何事情,形成了習慣,就不再需要別人一再的提醒,而是內化為自覺。
由被動變主動,這才是自律的不竭動力。
網上有這樣一個問答:那些不自律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有個高讚的回答戳痛了無數人:成為不了自己想成為的人,更不要談夢想的實現了。
只會被迫的生活,而不是每天以一個好的狀態迎接生活的挑戰。
養育一個自律的孩子,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都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克服。
而那些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