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的深度反思:養廢一個女孩,到底有多簡單?

一度,我都是周圍人豔羨的「成功媽媽」,不是因為我本人有多麼優秀,而是我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女兒。

女兒從小到大,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優異,各項特長也全面發展,收攬各種比賽的獎項無數。

大家總是交口稱讚:「她家小孩不僅學習好,人家特長也多,還非常懂事聽話,我家孩子要是這樣該多好。」

每當聽到這種話,我都會嘴上謙虛客氣,但心裡也認為自己把孩子教得很好。

事實也確實如此,為了女兒的學習,我每一天都用盡全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報興趣班,請老師輔導,從來眼都不眨一下。

在家裡,也從不讓她做一點家務,什麼事情都給她準備好,從不讓她分心,就只有一個要求:好好用心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就這樣,一直到今年,女兒不負所望地考上了重點高中的重點班!

然而,第一個期中考試,女兒考了班級35名,而且後面成績排名不斷下滑,都快倒數了!

更讓我們沒想到的是,一個普通的週末,女兒突然跟我們說:「我不想學了,我實在學不下去了。」

我第一反應是不敢置信:「你瘋了嗎,好端端的為什麼不上學?」

但女兒的堅決讓我明白過來,她不是在跟我商量,只是通知我。

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我眼前一黑。

我從耐心勸說,到大吵大鬧、用盡各種手段去恐嚇、威脅,可女兒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堅決不肯去上學。

我硬把她拉過來送進學校,她也不好好學,整天沒精打采,甚至上課睡覺,老師找我們投訴了好幾次。

這樣拉鋸戰了一段時間,實在沒辦法,只好幫女兒辦了休學。

02

休學後,家裡的氣氛劍拔弩張。

我沒有放棄把女兒重新送回學校的想法,一直在找機會說服女兒,而女兒則是把自己反鎖在房間內,昏天黑地的睡覺,看電影。

一旦對視,她就用陌生的眼神瞪著我,就像看一個厭惡至極的人:

「一聽到你找機會跟我說話,我就覺得上不來氣,你能不能不要再跟我講話了,是想把我逼死嗎?」

我聽了心在流血,但又不敢反擊,害怕女兒真做出什麼過激的舉動。

一天,由於長時間的心力交瘁,我在公司一下子暈倒了,可女兒知道後的反應簡直就是冷血:「苦肉計嗎?你又想到這一招了啊?」

她根本不相信,我是真的暈倒了。

女兒挖苦我的話,讓我整個人突然驚醒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才讓親子關係走到了這一步?

聽過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本。

也是第一次,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反思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我上網瘋狂尋找有關青春期孩子叛逆、休學的資料,發現原來有很多家庭跟我一樣。

也是在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我逐漸了解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並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以前我不懂,之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女兒,怎麼突然就開始叛逆了?

我在後面才發現——我一直以來,都只要求孩子學習!

我的想法是,她作為一個學生,任務就是學習嗎?

實際上,這就是現在大多數家長的通病!

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孩子是人,是一個有想法,有感情、有追求的人,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學習機器!

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開始探索自己人生的意義,會經常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什麼?有什麼意義?」

就像我的女兒,當她學習順風順水的時候,她自己對學習得心應手,自然會積極、自信。

但是,一旦遇到了困難與挑戰,且長時間沒有突破,她就會陷入自我懷疑,進入嚴重的迷茫狀態,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學習對自己沒有意義,最後就會厭學!

就像樊登曾經說的:「孩子叛逆的根源,就是迷茫和無助!」

女兒的迷茫與無助,讓她開始變得叛逆、厭學,最後導致休學!

我和女兒相處的一件件事,像走馬燈一般在我腦海中一一閃過,經過這番回顧和反思,我明白了原因所在:

(1)我不看女兒優秀的一面,只看她做得不好的地方,因此我總在不斷地指責孩子:

(2)特別是上了高中,學習排名下滑之後,我對她的要求更加嚴格:

這樣的監督日復一日,只要女兒在我面前,我總在命令、催促、指示她去做些什麼。

卻從來沒有想過用心去關心一下她的壓力和情緒!

沒想到,這些壓力最終壓垮了她!

錯誤的教育理念,讓我一直在打壓女兒而不自知,還自得於自己「會教育」。

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關心與幫助,而不是管理者、監視者還有統治者。

03

教育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責駡、貶低,而是給予他充分的愛和包容,做孩子的支持者和陪伴者,而不是做一個只會提要求的領導或者監工!

我開始嘗試和孩子和解,從和女兒的交流開始,學著改變:

(1)、幫孩子尋找新的興趣點,重新激發孩子面對問題的勇氣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一個理念,叫過渡性空間,是指通過營造一個想像出來的空間,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勇氣和力量。

對於孩子來說,愛好和興趣,就是他們的過渡性空間。

不管孩子是在寫作、打球、玩樂高、看小說,都是他進入過渡性空間的方式,緩解焦慮和緊張。

但通常父母會怕耽誤學習,禁止孩子做這些事。

過渡性空間能夠幫助孩子獲得精神力量,對抗學習和生活中遭遇的挫折。

一旦父母剝奪了孩子的這個機會,大量的負面情緒就會積累下來,最後給家長「來個大的」。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保留一個「過渡性空間」,磨刀不誤砍柴工,孩子會從中汲取力量。

(2)、利用孩子的心理特點,「曲線救國」

由於大腦和激素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兩個特點: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有不少父母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把愛變成了傷害。

一開始,交流很不順利。

我問女兒,不上學你想做些什麼,有什麼想法嗎?

女兒總是充滿警惕:「為什麼要問我這個?我沒有想做的事,沒想法。」

我意識到,因為我內心希望的答案是「我想回去念書了」,而女兒也察覺到我的心思,所以一直在逃避。

直到有一天,我告訴女兒,你想做什麼都可以,不去學校,繼續休學也行。

女兒反復確認不會挨駡後,說,我想寫小說。

我同意了。

整個過程中,我控制住了自己想要勸說的念頭,尊重了女兒的情緒和心願,並積極地提供支持,給她置辦好了顯示幕和電子書閱讀器。

埋頭寫了一個多月,女兒說:

這是我第一次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因為成績的壓力,也不是因為家長的逼迫。我做到了,接下來,其他事也都能辦到了。

女兒告訴了我她的心理過程:「 我想休學,是因為覺得自己所有的力氣都被掏空了,一直在被壓力追趕著走。

你不同意我休學,罵我時,我就想和你對著幹,就是為了報復你,因為這樣才能贏你們!」

「但是媽媽你改變了,當你不再逼著我學習,還幫助我尋找興趣的時候,我感覺你們是真正愛我的。」

我流著淚跟女兒道歉:「對不起,因為媽媽不懂教育,給你造成了那麼大的傷害。」

女兒說,被媽媽信任,陪伴、等待的感覺真好啊,很感謝我為她做出的改變。

過了半個多月,女兒告訴我,她準備好了,想重新回學校,並安慰我:落下的課程我會補上的,我有學習的能力,不用擔心。

如今,女兒雖然依然沒能進入班級前十,但我不再一味地要求她,只是對她說:「盡力就好,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愛你,支持你!」

走過這黑暗又漫長的波折,我深深地體會到,理解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多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叛逆、厭學,也是束手無策!

很多家長都不懂,為什麼一直乖巧的孩子突然就變得叛逆了,而孩子發現,無論自己怎麼說父母都聽不懂,還是按照以前的思維去要求自己,矛盾就爆發了。

我真心希望,跟我一樣,家有「突然」逆反的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都開始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其實,沒有「突然」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一直「犯錯」但不自知的父母。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