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故事

人到中年,還和兄弟姊妹斷交,真沒必要

By Ada

September 06, 2020

《詩經·小雅·常棣》中,是這麼寫的: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意思就是說,這世界上,沒有比兄弟姊妹更相愛相親。

高大的常棣花,即便是開得再鮮豔,也不如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血濃於水。

很多時候,人一旦老了就會明白,有些時候即便是逞口舌之快,也還是會追悔當初。

或許就像《川端康成》的一句話那樣:「與人相見應盡量熱情,也許什麼時候會分離,也許再也無法再見。」

年輕時,我們不懂家人的重要性,兄妹之間多少有些針鋒相對。

年紀大的站在高處,年紀小的聽不慣嘮叨,所以很多時候,摩擦越來越多,再加上各自成家,親情也就日漸削弱。

斷交之中,有的是父母的偏心所致,有的是後輩的恩怨所致,更有的是利益糾紛的結果。

當矛盾開始激化,很多人說著老死不相往來,到了老了, 又放不下面子,彼此之間就像橫了根魚刺一樣,吞嚥都痛。

就這樣在糾結和遺憾中,有可能錯過的,不是某一段人生經歷,而是一個和你最親近的人。

人們都說兄弟姊妹之間,打斷骨頭連著筋,斷交只是一時氣話。

誠然,當你走出社會,你才會發現,也只有你的兄弟姊妹願意和你爭吵。

因為他們害怕的從來不是你會生氣,怕的是你不能醒悟。

我們總是把最和藹的態度,交付給陌生人,卻把家中關係鬧得烏煙瘴氣。

人越到中年,越會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有些關係,一旦斷了,就很難續上。

01、兄弟姊妹血濃於水,懂得顧全大家

有人說用兩根筷子吃飯,還會磕磕碰碰,更別說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兄弟姊妹。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不理一個人,又或者是和對方斷交,是懲罰對方最好的辦法。

可是年齡越來越大,才明白,原來斷交不僅是傷害了別人,也影響了自己。

人到中年,萬事都求一個順心,倘若兄弟之間有了難以化解的矛盾, 不及時解開,就容易形成塊壘,讓人壓抑而不得。

有的時候,原諒別人也是原諒自己。無論對方曾經做得怎樣怎樣, 親兄弟姊妹之間,還是有情感的聯繫的,這點無可否認。

就像電視劇《人世間》中,周蓉為了自己的愛情,不遠萬里奔赴貴州大山之中支教,這一去就是十多年。

而作為哥哥的周秉義和弟弟周秉昆,起初也不理解。

只是覺得父母年邁, 周蓉還由著自己的性子去那麼遠的地方,多少有點不顧及親情。

到後來,當周蓉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家中的時候,他們才明白,所有的置氣,全都是思念的代名詞。

夫妻沒有隔夜仇,兄弟姊妹之間也沒有隔世的仇。兄弟姊妹之間的和睦,才會使得一個家庭欣欣向榮。

倘若因為個人原因,而影響了家族甚至是後輩的來往,那就得不償失。

02、兄弟姊妹之間和睦,才能更盡孝道

很多時候,人們都在想,做什麼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其實很簡單,一個人最大的孝順,不是掙了多少錢,父母享了多少清福,而是兄弟姊妹之間,到底有多融洽。

就像電視劇《下海》中,有個情節是這樣的,陳志平的妹妹志芳瞞著自己,選擇和男友南下深圳打工。

這讓一向沉默寡言的陳志平,第一次感覺到了生氣, 他不是害怕自己的妹妹出遠門,而是害怕她過得不好,從此很難回來。

所以他選擇了和妹妹斷交,但是卻時常會托深圳的朋友,打聽妹妹的動向。

當志芳在深圳待不下去的時候,陳志平二話不說,把妹妹接了回來。

因為他知道,人這一生以親人為重,倘若繼續和妹妹鬧彆扭,不僅父母會擔心,更容易影響後面家庭的的穩定。

人到中年,才會發現,有些感情無以復加,和自己血濃於水的人,終究是一個拳頭,要力往一處使。

03、人生除了生離死別,還有和好如初

人活一世,你會發現,人生除了病與死,沒有什麼能讓人感到害怕。

若非要說一個的話,那就是不被人認可。

當兩個人斷交而不相往來的時候,其實內心也會有些後悔。

但誰也不想開這個口,誰也不想自己「理虧」,所以挨一天是一天。

等到真的變成遺憾的那天,你就會明白,什麼都是浮雲。

親情的加持,往往會讓一個人更有勇氣走下面的路。

人到中年,就不要學著和兄弟姊妹置氣,也不要學著和自己鬧彆扭。

有些事情,能幫一些便是一些,能讓一步,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