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吶,吃多少飯,賺多少錢,享多少福,都是注定好的

01

梁曉聲在《人世間》寫道:

「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端什麼碗,吃什麼飯,經歷什麼事,什麼時候和誰結婚,都是定數。」

「別太難為自己,順其自然就好,人生的劇本,你早在天堂就看過了,你之所以選擇這個劇本是因為,這一生中有你認為值得的地方。」

人生,真的是既定的劇本嗎?年輕人認為,絕對不是劇本。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認為,確實是個劇本。

復旦大學的王德峰教授說過這樣一番話:四十歲前信命,這是一種愚蠢。

四十歲後還不信命,這是悟性不夠。

有很多事,都需要當事人經歷過,才會明白。

沒有這個經歷,再怎麼領悟,還是悟不透。不同年齡的人,閱歷不同,觀念自然也不同。

02

回到「人生劇本」這件事上,為什麼四十歲之前,跟四十歲之後,人們的態度,容易改變呢?

四十歲之前,人們需要自強不息,透過自身的拼搏,盡量把握一些「變數」,看看能不能改變人生的「定數」。

過了四十歲,人們有點閱歷,見識過各種案例,也知道很多事都塵埃落定了,就會坦然接受各種「定數」,以平常心過日子。

正如清代詩人趙翼所言: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到了一定的年紀,才知道有很多事,都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一切,都三分人事,七分天意。當然了,七分人事,三分天意,也可以。

能賺多少錢,我們自己說了不算。不然,就不會那麼多人35歲以後就失業了。

能吃多少飯,我們自己說了不算。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中途就遇到意外過世了。

能享多少福,我們自己說了不算。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一輩子辛苦勞力了。

03

人吶,賺多少錢,都是注定好的。

有兩兄弟,從鄉下來到廣州這邊打拼。

大哥打拼了十幾年,在廣州買了車子、房子,還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如今已經是妥妥的中產階級了。

弟弟打拼了十幾年,別說買車買房子了,如今還是單身一個人,依舊是底層。

每一次看到大哥,他都感慨,還是你的命好。

這兩人,家庭背景、個人能力都差不多,為什麼結果天差地別呢?

因為他們中途的經歷,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大哥一路打拼,一路都遇到機會、貴人,中途還有個老闆扶了他一把,順利地擺脫了打工人的身份,自己開了公司,成為了老闆。

弟弟一路打拼,一路碰不到機會、貴人,還時不時被人算計,狼狽得很。

缺乏天時地利人和的他,就只能在底層掙扎,而沒有翻身的可能。

每個人這輩子所遇到的機會、貴人,都是不一樣的,注定不是每個人都能發大財。

04

人吶,能吃多少飯,都是注定好的。

年輕的時候,單位的老李跟上司、財務一起去談生意。同坐一輛車的他們,中途遭遇了嚴重的車禍。

上司,當場就沒了;財務,被壓斷了一條腿;司機,搶救了好幾天,依舊不幸去世;老李,不只骨折,還腦震盪。

休養了一年多的時間,老李才差不多痊癒了。

康復後的老李感慨,如果不是老天保佑,也許自己當場就沒了。

如今,老李已經五十多歲,快退休了。每每想起這件事,他都感嘆萬分。因為他知道,在天災人禍面前,個人的小命,顯得特別脆弱。

有的人,可以逢兇化吉,虛驚一場,活到七八十歲;

有的人,中途遭遇天災人禍就沒了,英年早逝;

有的人,遭遇了無常、意外,殘疾之餘,但保住了小命。

這就是所謂的「人各有命」。

隨著天災人禍越來越多,命數,會更直接的顯露出來。

05

人吶,享多少福,都是注定好的。

曾仕強教授說過,在出生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在出生之後,每個人都不平等。這人的爸爸是有錢人,那人的爸爸是窮人,怎麼可以一樣呢?

出生之後,每個人所遭遇的吉兇福禍,都各不相同。

一部分人,可以有富貴命;一部分人,可以有安穩命;一部分人,就只能有勞碌命。

很多人都討厭勞碌命,可為什麼勞碌命不會放過他們呢?

他們的命數偏向於辛苦、勞碌,那他們就無法掙脫命數的束縛。

這個世界,一直是「金字塔」的模式。小部分人高高在上,大部分人淪為底層。難道說,底層人在能力方面,就不如菁英階層嗎?

事實上,99%的人的能力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有差距,只是因為出身、背景、家族勢力、人脈關係、通路訊息,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罷了。

而這一切,都不是你我想得到,就能夠得到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