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的一生中,為了利益蜂擁而至,也為了利益各奔東西。
個體置身於社會中,人際關係不可避免,良好的社會關係不僅能夠分享自身看法,還能夠在面對困難時,提供幫助和支持。
每個人的朋友圈子都不一樣,有的人朋友很多,但關係密切的朋友卻屈指可數。
心理學家曾提出一個看法,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利用價值,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很多人並不認同,他們認為朋友之間的感情怎麼能夠與利益相關,真正的朋友是雪中送炭的。
那些因為你落魄而離開你的朋友,根本不能算真正的朋友,沒有也可以。
資源稀缺狀態
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進行過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
結果顯示:當一個人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後,將全面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下降。
人們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容易忽視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內心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或多或少會受到潛在利益的影響,這種利益不僅僅是金錢,還有關心、愛、陪伴等。
比如:工作中,你們互相能夠從彼此身上獲得一些資源,相互交流對自身工作有益處的信息;
或者和你關係密切的朋友,你能夠從對方身上得到支持、理解,他也能在你這裡獲得同等的東西。
但是,如果你的朋友僅僅只讓你付出,從不耐心聽取你的想法,關心你的情況,
這種資源交換就會產生失調,甚至導致你們關係破裂。
這項規律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社交潛規則:相互獲取,互相利用。
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你周圍的朋友無法從你這裡獲得相應的好處,
那麼你也便失去了真正的價值,長時間下來,他自然會遠離你。
社會心理學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認為,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滋生了偏見。
當個體與他人之間的差距是由於必然的條件所造成的,
如:認識、經驗、教育、智力等,這些是“注定”的,甚至是“無可避免、無法擺脫”的,雙方交往中這種不平等會讓人痛苦。
我們總是會避免接觸擁有太多負面情緒的人,這種人正處於生活不順的狀況中,會存在墮落的現象。
換而言之,在他人失去利用價值時,為了不使自己受到影響,人們便會逐漸遠離這類人。
刻板印象
心理學家James Baldwin提出,社會能夠讓那些賦予較低社會地位的人接受並相信自己的社會地位,
這是社會的最大成功,也是社會最大的失敗。
我們總是將自身利益的合理化看的很重,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出身底層的人?
這主要是由於雙方心理上的不平等。
實質上,這是一種財富帶來的地位的不平等被社會成員默認,並達成的協議。
總體來看,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更像是一個無形的網,它本身不斷產生不平等,
又不斷通過道德和文明來合理化不平等,以此來達成雙方的默契。
從社會建構理論的角度看,人與他人之間的聯繫是通過話語和發生場合建造自我身份,形成秩序和利用關係的社會生態。
人類的劣根性一直都存在,人們厭惡和討厭無法對自身產生幫助的人,他來自於人的本性。
心理學家約瑟夫·康拉德曾說過,將邪惡的產生歸結於超自然的因素是沒有必要的,人類自身就足以實施每一種惡行。
大多數人很難與內心形成平衡,並且自以為是。他們對資源的危機感、虛榮心、偏見,很容易造成對他人損害。
比如:在電梯中,人們往往會討厭那個最後一個上電梯讓空間變得狹窄的人。
這是由於他佔據了自身資源,但人們不會直接說“我討厭他佔用了位置。”
馬丁路德金曾說,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
人類可以自私,但不可以作惡。這條警戒線在於,是否傷害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