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回來過節,老母親有苦說不出:家是旅館,老人是服務員

人們經常說,如今的年輕人都識文斷字,有學問,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這話聽起來很好聽,但果真如此嗎?

父母供養孩子讀書,盼望他們長本事,有出息,這當然很重要,但前提是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學以致用,明白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通過讀書學習科學知識,更要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

否則,懂得越多,知識越淵博,卻沒有良好的品行,就不是什麼好事啦。

我們社區裡64歲的胡阿姨是個苦命的女人。老伴兒很早就走了,她獨自供養兩個孩子讀完大學,又幫著他們在外地成家立業。

可每次兒女回來過節,胡阿姨都是有苦難言,時常在背地裡嘆息說,家是旅館,我是服務員。

64歲的胡阿姨自述:

每次要回來過節,兒子和女兒都會提前打來電話,讓我準備一些他們想吃的東西。不知不覺中,這似乎成了一種習慣。

一周前,我又接到了“通知”。

兒子要吃羊肉丸兒的餃子;兒媳不吃羊肉,讓燉一鍋牛肉;而女兒想吃醃製的鹹魚,再三叮囑多買幾條。

孩子們也“點”了一堆,我怕記不住,只能一一寫到本子上。

為了買這些東西,我拿著單子,先去了大超市,又轉了菜市場,一連跑了幾天,接下來,就是一通清洗、收拾。

不用等著、靠著,按照慣例,早晚都是自己的活兒。

一切都準備差不多了,我也累得腰酸背痛,渾身不得勁了,提醒自己要趕緊歇一歇,因為艱鉅的任務還在後面呢!有人會說這都是自找的,去飯店不就完了嗎?

其實以前也去過,只是每次都是我買單,負擔不起呀。

快天黑的時候,兩家子都到了。孩子們要吃糖葫蘆,兒媳和女兒沒進門就上街了;兒子和女婿躺在沙發上,一邊聊天一邊玩手機;只有我一個人在廚房裡忙碌著。

飯菜上了桌,在外面玩的也都回來了。女兒大大咧咧地說,回來得太匆忙,沒帶什麼東西,剛買了一箱牛奶。

兒媳還算客氣,說我辛苦了,等會一定要多吃點。可他們大人喝酒,孩子們湊在一起玩遊戲,我哪邊也摻和不上,站著不是,坐著也不是,干脆又跑到廚房煮餃子啦。

折騰這一下午,我已經是腿酸胳膊疼了,隨便吃一口,就悄悄回了自己房間。

半夜醒來,發現他們都休息了,客廳裡一片狼藉。

我一邊收拾,一邊在想,這家就像他們的旅館,而自己我就是服務員呀。

第二天早上,沒人起床。我出去買了早點。回來後,兒子說,要參加聚會,中午不用給他們一家子做飯了。

這時女兒也說,他們帶孩子去動物園,不在家吃了,只是有幾件髒衣服需要洗一下。

我能理解他們,平常工作忙,沒時間玩,好不容易休息兩天,都想放鬆一下。

可誰又會顧及我的感受呢?說是陪著我過節,但從見面以後,連說會兒話,聊聊天兒的機會都沒有。

轉念一想,自己忙前忙後又是為了什麼?他們開心就好了。

晚上,女兒悄悄跑到我房間,問她哥嫂給我多少錢。我說沒給,又告訴她,自己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幫忙。

而她東拉西扯了半天,奚落兒子就是個“妻管嚴”,家裡啥事都做不了主。

不料,這話剛說完,兒子就推門進來了。當著我的面,兄妹倆互不相讓,你一句我一句地吵鬧起來。

我心裡酸酸的,這是要幹什麼呢?就這樣孝順我嗎?

胡阿姨嘆息說,自己很茫然,明知道家醜不可外揚,可這些事憋在心裡實在難受,跟大家嘮叨幾句,才覺得舒坦一點。

如今的孩子們,都是在順境中長大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覺得被疼愛是理所當然的,以為孝順父母就是回家看看,啥都不用幹。

許多時候,不要認為讀書多,有了文化,就能明白事理,就懂得孝敬父母。

沒有健康的家庭環境,沒有良好的家教,他們體諒別人的那種意識,也不會真心孝順老人。

其實,有愛心的孩子都明白,孝順是幫助,是陪伴,也是一份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