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被父母偏愛的,往往都是不孝順的那一個

01

父母偏心是種什麼體驗?說真的,他們字裡行間無不透著濃濃的酸楚。

「據說生了二胎的家庭,99.99%的父母都會出現偏心,然而大多數人都渾然不覺,我曾以為我會是那0.01%的例外,但實際上,並不是……」

「為什麼他哭鬧能換來喜愛的玩具,我哭鬧卻只能換來無數的責罵,後來我明白,因為他是兒子,我是女兒。」

還有看過一個真實的視頻,母親聽說大兒子要換車,主動過來商量:「能不能把換下來的車送給你弟弟,他馬上要結婚了。」

大兒子為難地說道:「這樣吧,我那輛車別人給估值五六萬,你讓弟弟給我兩萬就行了。」

結果母親勃然大怒,指著大兒子的鼻子吼道:「好啊,你這個算盤打得真是好啊。」

這時候大兒媳有些看不下去了,站出來說道:「媽,您一直都偏心弟弟,無論有什麼好處,都緊著他來,當年我們倆創業,那麼困難,您也是無動於衷,而且弟弟寧願在家裡睡大覺,也懶得過來幫忙,可您不還是總是替他說話嗎?我們也要生活,您的偏愛也太過分了吧。」

不得不說,一碗水絕對端平,這是人很難做到的,也有很多情況和條件是不允許的,可總得差不多吧。

正如陳丹青說過:「人不免有所偏愛、有所傾向,但前提是有所判斷、有所選擇。」

父母為什麼會偏心?偏愛又真的是愛嗎?不是,只是被偏愛的某個孩子,恰好滿足了他們內心的缺失部分,所以偏愛未必是愛,更多是父母的私心。

說什麼手心手背都是肉,不過就是用來安慰不受寵的那一個孩子罷了。

02

農村有句老話,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受窮。從小不被偏愛的孩子,習慣了什麼事情都靠自己,從而不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人的身上,也因為習慣了不公平,習慣了委屈,做人做事更踏實,更堅強。

可是被偏愛的那個呢?習慣了好吃懶做,習慣了坐享其成,所以一定也是經不起挫折的,也不能踏踏實實地做事情。

父母在的時候,有能力貼補他的生活,或許生活得也不錯,可父母不能依靠一輩子,總有靠自己的時候,等父母沒有能力的時候,一切性格與陋習都已經養成,再想改變就難了,比登天還難。

真到了那個時候,他們往往只會抱怨、埋怨,說什麼命運不公、時運不濟,再無其他。

人生路很長,人是一定要有獨立性的,培育你的堅強、勇氣和心魂,否則你哪裡有勇氣去飛,去接近太陽呢?

另外你沒有發現,凡是被父母偏愛的,往往都是不孝順的那一個!

我想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樣的例子,就說我老家的一個鄰居,從小爸媽最疼他,有什麼好東西,全是留起來給他吃,如果哥哥想吃,不僅會被罵,還會被懲罰。

從小在家裡就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一切,包括結婚的時候,爸媽對他的幫助與貼補也是最多的,或者是用全部的積蓄和能力來幫助他把日子過好。

結婚以後,爸媽依然放下他,無論有什麼都第一時間給他送去,至於他的哥哥,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可是最後怎麼樣呢?爸媽生病,他的冷漠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甚至於對爸媽,覺得他們不中用了,活成了自己的累贅,對其又打又罵。

包括後來的養老送終,也是一分錢不出,一件事不過問,一滴眼淚都沒流,全程由哥哥操辦。

儘管外界議論紛紛,指責不斷,但他就是這樣,也習慣了這樣,完全跟一個沒事人一樣。

鄰居們經常在一起聊天,也經常提到一句話:「凡是不孝順的,基本上都是從小被父母偏愛的那一個,你越是疼他,恨不得扒心給他,但是到頭來,他越是不以為然,越是沒有綱常倫理。」

03

捷爾任斯基說過的:

「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成就會墮落,成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

深以為然。

是的,其實道理也都很簡單,因為你的偏心,因為你的溺愛,已經讓他習慣與養成了索取姿態,在他的人生中,只知道索取,還總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那麼在後來,當然也不會懂得感恩,不會懂得回報。

這種釘在骨子裡的自私,在後來根本就是不可能改變的,另外他也無法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和人生,致使他在自私的基礎上,還又變得更加偏執與陰暗。

對誰都是一樣的冷漠,有奶便是娘的那種,善良、寬容、感恩、道德這些都失去了,你還敢指望他能孝順嗎?

可能在他的世界裡,除了自己,沒有誰是不可被辜負的,別人對自己再好,那也都是應該的。

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可以愛孩子,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不能偏愛、溺愛。

反過來說,你覺得一個這樣的人,可能與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好關係嗎?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容忍與接受他啊?

為什麼有些兄弟姐妹極為不和,父母偏心是主要原因,才讓兄弟之間反目成仇,這些都不是突然形成的結果,而是在年年歲月中,一點點沉積來的,直到在某件事情上徹底爆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END–